高考改革研究院 > 改革影响 > 高考改革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影响

高考改革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6-08-08 18:01:38 围观:2224

   伴随着高考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成为必然选择。实施“两依据一参考”高考改革后,各高中学校只有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课程实施,认真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扎实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赢得民众的认可。否则,就会在高考竞争中被淘汰。为了适应“3+3”高考录取改革的要求,学校既要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更要开设“生涯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做好人生规划,为他们的学业及终生幸福作好准备。


   高考改革必然会带动课程改革,就是要努力探索“兴趣特长导向”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为自己的学习“筑基”,为自己的成长“筑基”,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习效率,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课程改革解决诸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教书不育人等诸多教育顽症的大胆尝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实行自我监控,使其成为能自我导学的人,减轻了被动学习的重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复习,使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将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自立”的良好人格特征。


   面对高考改革,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合理安排课程。显而易见,如何安排三年的高中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生源来合理安排,根据在浙江、上海地区的一些走访情况,走班制是最常见的模式,如何结合实际采用适合高考改革需要的走班制,是每所高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分类分层和走班教学无疑成为未来高中教育的新常态,也是体现学校课程规划合理性的指标。新高考之后高一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来选课走班。那么,以率先试点的浙江省为例,能否实现全员选课走班呢?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学生要从另外7门课程中选取3门作为自己高中考试科目,“7选3”理论对应的35种组合全部都可能有学生选择。因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是必修,所以高中往往对这三门课程不实行走班制,保留了传统的行政班,同时对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出现了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列运行的情况。如果按分类开课,35种组合的课程设计都要启动起来,很明显有些组合选课人数极少,面对这种情况是否还要开班呢。开班,师资还不够;不开班,又与高考改革的目的有所背离,无法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考虑到现实和效率的问题,可参考一些中学的成功经验,对于选课学生在编班时人数进行限制,即30-50个人之间作为走班原则,编成一个教学班。如果某个组合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达不到开班人数的组合的话,那么在其他组合中通过教学班进行合并,也就是所谓的二次走班。通常情况是一个学生分别对应一个行政班和教学班,进行二次走班的学生就会对应一个行政班和两个教学班,最终学生需要走三个班级。比如A班级是“物理化学历史”组合,B班是“物理政治历史”组合,这两个班级都有学生选择历史,但是选择历史的人数不够的情况下,假如只有20人,开班原则上人数为30-50人之间,这样就需要与其他班级合并。上历史课时候,合并班级的课表也必须联动起来,比如上午第三节课,A班上历史课,B班同样也要上历史课,这样二次走班才能顺利实现。


   在高中三年具体的课程结构安排上,通常学校都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专题课,在高一年级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考科目,保证并开不超过一定数量,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高二年级开始开设生物、信息和通用技术科目,在保证每位学生每科目均能参加两次学考和选考的机会和学科模块修习课时足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生物、政治、技术的周课时。高三年级,由于部分学生已完成选考课程,课程变得相对单调,为了缓解高三学习枯燥和紧张情绪,每周增加音乐或美术1课时,开设心理课1课时。


   面对新高考方案对选修课程开设带来的冲击,学校在选修课程开设方面强调“融合”。首先,以“学科”为中心的“国家限定选修课程”和“校本知识拓展课程”相互融合。在高二10月到高三10月4个学段均开设拓展类课程10课时以上,既满足学生同时修习3门选考科目,也满足学生选择修习各类学科素养类选修课程,提升其全面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其次,学校会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与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融合,开发和引进家用电器入门、电子商务、食品营养与检验等系列应用型职业技能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选修课程过程中了解职业性质、增强职业兴趣和明确职业倾向,最后实现社会实践类选修与科技教育的融合。


   学校在高一下学期实施必修课程选课走班,采取“行政班固定,教学班走动”的模式,物理、化学、历史等7门选考必修学科尝试走班。在编班方式上分部、分类、分层,由于学科教师人数的限制,通常将多个班级划分为几个学部;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职业及专业的规划等,自愿选择学考类和选考类;选考科目实施分层,根据学生单科综合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选拔,分成C层和B层,学考平行编班为A层。分类分层编班后,学生考试的科目数和考试时间都具差异性,学考7门学科采取选择性“走考”模式。为了保持考试管理的有序性,将没有考试科目的学生,也按试场编制参加自修,安排相关教师管理。教学评价采用均量值增量(即等级赋分后的平均分)与等级率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按照学科参考总人数划分A,B,C,D,E五个等级赋分,计算各班各学科的均量分。


上一篇: 高考改革与教师新挑战

下一篇: 湖北省高考改革启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