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专家观点 > 成尚荣:教改基本问题与独特性的文化表达

成尚荣:教改基本问题与独特性的文化表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6-09-01 14:38:53 围观:1098

 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促使“性”与“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使改革向整体、深处发展,臻于理想境界。

 提到学习者,总认为学习者就是学生。没错,但教师也应当是学习者。所谓学习的共同体,恐怕要首先建构共通体,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而共通体应建立在学习者的基础上。

不要以一种模式“绑架”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一旦“模式化”了,教学个性就消失了,“习相远”就不可能了。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这已形成了共识,而且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思路以及操作样式,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寻求教学的特色。

“性相近,习相远”

    以文化的方式概括教学改革基本问题与独特性

大家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表现出改革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也表现出一些困惑、疑虑,有的教师甚至这么表达自己内心的纠结:这个口号,那个口号;这个模式,那个模式;这个理论,那个理论;一会儿翻转课堂,一会儿慕课……我们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连课都不会上了。事实正是如此,教师们开始对一些模式、口号感到厌烦了,甚至反感了,随之而来的是,随你们怎么改,我上我的课。这样的状况令人担忧。

现象和状况是客观存在的,责任当然不在教师,是我们对教学、对教学改革没有认真研究,随意性还比较强。教学改革的“准星”究竟在哪里?课堂教学究竟怎么改?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悉心指导。

一般来讲,研究与指导有两种思路和方法。一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要“接地气”,要切实解决问题;二是稍稍离开一些具体问题,抑或说,既从具体问题出发,又超越具体问题,厘清、框定一些基本问题,同时厘清、框定教学个性,彰显差异性、独特性,形成特色,比如教学风格等问题。两种思路和方法都重要,都需要。第二种思路和方法,不会很具体,也可能不“解渴”,显得有些“形而上”。不过,当前的教学改革亟需这样的“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思路也,规律也,无限的创造力也。不在寻道上下功夫,只在具体问题、技艺上下功夫,离开“道”去建构模式,恐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所谓的各种口号、各种理念、各种模式,都有共同的“道”可寻,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探寻着并反映着规律,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

用什么样的话语来概括、描述教学的基本问题和独特性问题呢?可以有很多表述,但我想到了孔子,想到了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蕴藏着科学的、至今都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我们应当去发掘和利用,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那样,“照着讲”,又“接着讲”。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都明晓,这是对人本性和行为习惯特点的描述。性,是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习,是人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相互之间是接近的,而随着不同生存环境的变化,人后天形成的习性却差异甚大。

我以为,用“性相近,习相远”来表达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独特性问题是很合适的。性相近——教学的基本问题,指向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它们具有鲜明的共通性、共同性,各种教学模式、方法之间是很接近的;习相远——教学的独特性,指向教学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各种教学模式、方法相互之间的差异又是明显的。教学改革正是要准确把握这些基本问题,又要准确把握独特性问题、个性问题。正是因为独特性,促使教学改革,在体现共性的同时彰显个性,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

教学改革实际上就是促使“性”与“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使改革向整体、深处发展,臻于理想境界。这是一种文化阐释和迁移,教学改革需要这样的文化表达和合理的迁移。

寻求“性相近”

    有效解决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体现教学的共同特性

何为教学?这关涉到教学的共同特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样的,但是不管哪种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教学必定指向学生的学。如余文森所说,教学,即有教的学。教是为了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这是教学最基本的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如果这一核心都不能把握准、解决好,还称得上是教学吗?但事实是,从总体上看,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好,课堂教学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可以说,真正的学习还没有发生。即使是特级教师和其他一些名师,也只是在教学的局部和技艺上作了改进。这是十分遗憾的事,让大家十分揪心。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以为,在认识上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用大家惯常的话说就是,我们不缺理念。我们真的不缺理念吗?就这一问题,本文不想再去讨论。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呢?是惯性使然,还是惰性使然?恐怕两者兼而有之,难怪有专家说,要让旧习惯、旧方式“断气”。“断气”,意味着决裂,而现在我们决裂的决心不大,“决裂点”也不是非常清楚的。作些分析的话,有以下几点。

在理念上,要真正确立起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的概念,并转化成信念。提到学习者,总认为学习者就是学生。没错,但教师也应当是学习者。面对着新课程,面对着新知识,面对着“互联网+”,面对着大数据,面对着正在变化、发展中的学生,教师怎能不是学习者呢?当教师以学习者身份出现的时候,他肯定不是自己去讲,自己去教,也肯定不是简单地传授,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互相讨论、探究、启发。所谓学习的共同体,恐怕要首先建构共通体,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而共通体应建立在学习者的基础上。

在结构上,要按照以学定教的理念重新设计、安排教学结构。结构往往决定着教学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时空和状态。以教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肯定是以教为主线的,是控制型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以学为核心则完全相反,学会自觉地走在教的前头,学也会坚定地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样的教学结构需要教学活动来支撑。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学习活动,真正的教学由一个个学习活动串联在一起,编织了教学结构,展开了教学过程。因此,备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当关注教学的结构,认真设计学习活动,促使课堂教学发生真正的变化。

在学习方式上,仍要坚持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结合起来。各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也不是割裂的,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应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一定有适合不适合之分,也一定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当前仍要进一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应当是实现以学为核心的切入口和突破点。

在教学管理上,应当将研制学习制度、学习规则提到改革的日程上来。纵观当下的教学改革,教学制度、教学规则的建设显得滞后和薄弱,制度、规则还不能支撑教学改革。与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一样,教学制度、教学规则的核心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规则;而学习制度、学习规则的核心又要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值得关注的是,制度、规则不是教师制定后教给学生执行的,而应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与规则应成为学生的庄重承诺和自觉行为。有了制度和规则的保障,教学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这一目的是能实现的。

寻求“习相远”

    追求教学个性,在教学的独特性上有所突破

从教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我们还需要寻找教学的独特性,即教学的个性。假如只把握教学基本问题,只关注教学的共性,而忽略了教学的独特性,即忽略差异性、个性,那么教学很有可能会同质化起来,多姿多彩的教学很有可能回到以往千课一面的状态去。这既不是教学的原义,也不是改革的初衷,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很可能抹煞教师的创造性。所以,在坚持“性相近”的同时,还要追求“习相远”。其实,“习相远”是从“性相近”的根上“长”起来的,而“习相远”又丰富了“性相近”;“性相近,习相远”的结合,才能构建教学改革的良好生态。

“习相远”,“远”在何处?

“远”在教学特色和模式。模式是理论化的实践,也是实践化的理论。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范式,美国科学史家库恩认为,“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科学家由一个新范式指引,去采用新工具,注意新领域”。因此,建构教学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又是非常艰难的。库恩又提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所谓不可通约,即“两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同一情形,而又使用同样的词汇去讨论,他们必然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词汇”。我理解,不可通约性即独特性、个性。拥有了不可通约性,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教学模式才会有个性。建构教学模式,不应只在名称上下足功夫,相反,应当在模式的不可通约性上下更大的功夫。但是,如前所述,建构模式谈何容易,因此,不妨从教学的特色去实现“习相远”。比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结构安排,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评价策略,不同的资源开发方式,等等。同时,注意不要以一种模式“绑架”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一旦“模式化”了,教学个性就消失了,“习相远”就不可能了。

“远”在教学风格。有许多谚语描述风格,描述的重点往往是风格的独特性。老舍先生就用花来作比:风格是这朵花、那朵花,这朵花的色彩、香味与那朵花的色彩、香味是不同的。独特性应当是风格的本质特征,追求教学风格,实际上是追求教学的独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独特性不只是教学的技艺和方法,其背后或深处是思想性。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实质是教学理念、教学见解的独特性,而教学理念、教学见解的独特性我称之为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个性化和具体化,不同的教学主张带来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诠释着、丰富着不同的教学主张。由此看来,所谓教学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习相远”,其实质是对教育、对学科教学有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阐释。教学风格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在教学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无教学实践必定无教学风格可言。而教学实践,对教师而言,主要是课程不同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途径,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因此,实践的创造性可以促使教师逐步形成教学风格。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提倡教师的创造性时日已多,如果还不提倡教学风格,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会阻碍教学改革深入的。让教学风格闪烁“习相远”的异样色彩吧,让“习相远”引领教师的教学个性吧。

“远”在教师的研究与创造。教学,是教师的主体行为,不同的教师定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讨论教学的基本问题与独特性,实质是讨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从哪里来?从解放中来,从自由中来。真正信任教师,解放教师,让他们处在自由的状态,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教学的精彩来,从而实现真正的“习相远”。遗憾的是,这一理念至今还没有牢牢地树立起来,教师本身也没有将这一理念转化为信念。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不管怎么复杂,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至今我都很赞赏窦桂梅老师“三超越”的教学主张:站稳课堂,超越课堂;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也十分赞赏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周益民老师,在教好现定教科书的同时,自己开发教材,从民间文学寻找语文的源头,回到话语的家乡。他们都在创造,虽不能改变大环境,却在改变小环境,改变自己,因而他们呈现了自己的独特色彩。


上一篇: 熊丙奇:美育改革须破解“三重三轻”

下一篇: 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