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研究院 > 行业观察 > 2019年或将有17个省市开启新高考改革!10大问题帮你彻底读懂

2019年或将有17个省市开启新高考改革!10大问题帮你彻底读懂

 更新时间:2019-01-15 17:13:33 围观:855

2018年年底,广东新高考改革将使用“3+1+2”方案的消息引起广大考生家长的讨论,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新高考改革又回到了大家的视线中。虽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在第二天就表示“最终的方案还是要等待省教育厅、省考试院发布的官方消息。”

但我们都知道,新高考改革真的不远啦!

1. 新高考改革最新进度

根据原来的安排,新高考改革实施进度应该是:

2014年第一批:浙江、上海

2017年第二批:北京、天津、海南、山东

2018年第三批:湖北、湖南、重庆、辽宁、河北、江苏、广东、福建、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

2019年第四批: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2018年有10个省份暂停了改革的脚步

2018年原定开始改革的18个省份中,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10个省份都推迟了改革。

2019年会有多少个省份进行改革?

2019原定将有7个省份改革,若加上2018年推迟了的10个省,则可能有17个省份进行高考改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省份有可能也会推迟新高考改革。

有可能在2019进行高考改革的17个省份是: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宁夏、广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

2.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会暂停?

这个问题我们探讨过很多次了,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做好准备。新高考改革涉及不分文理、采用3+3的模式、等级赋分、选科走班等内容;在四年试点后面临了偏科、物理遇冷、填报志愿困难、老师不够用、课室不够用、考生不会选等问题。新高考改革,无论对学校、老师、考生、家长来说,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 不尽相同的高考模式

在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上,各省市做出了部分的改动。

山东方案与上海、浙江的不同点:

山东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分为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但学生所选等级考试科目必须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达到合格的科目,不合格者不得作为等级考试科目。

在考试时间上,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如有未达到合格要求的合格考试科目,允许其在离校两年内继续参加合格考试。

等级考试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统一高考)后进行。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参加1次选考科目的等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外语考试听力和笔试将分开考试。其中,听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最高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仍然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取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参考自《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海南的高考则变为了4天

考试时间安排也做了具体调整,统一高考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举行,考试科目为语、数、外。等级性考试6门选3门考,这6门分别是政、史、地、理、化、生,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三的6月9-10日进行。

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科目)安排在7月7日、8日两天;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3科安排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的4月9日。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个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下学期4月进行。

参考自《海南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广东或进行“3+1+2”方案

这就回到了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3是指语数英,1是指物理或历史必选,2是指在生物、化学、政治、历史中选2科。这样做就把原来“3+3”的20种学科组合,降低到了12种。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考生来说,其实压力都要小一点。

4. “3+1+2”会变成改革趋势吗

从“3+1+2”模式出来后,大家肯定会想“3+3”会被弃用吗?“3+1+2”是否会成为趋势?

从宏观角度看,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巨大。相比先前的文理两科,现行的“3+3”模式在充分表达学生(或家长意愿)的个性化特长或专长同时,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高校和社会对多样化专业素养和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不同学科存在学习难度和给分差异,一些学生(或家长)挖空心思地理性权衡和机智选择,让理应“受宠”的物理和历史学科备受“冷落”。

正在审议中的“3+1+2”新模式,无疑是对“3+3”模式下的学科选择偏误进行及时调整和行为干预。它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专业需求同时,也试图通过顶层设计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科选择行为,意图让学科选择结果能够更加吻合高校招生要求,也更能满足社会人才专业需求。

从“3+1+2”模式来看,可供选择的学科组合减少了,这至少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效应:

一是,所有人的决策选择组合缩减40%,这将有利于减少学生或家长的决策时间和决策成本。它可以让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有生产性的专业学习或工作上,而不用浪费在不同组合优劣的权衡比较上。这对于学生和社会来说,是利好消息。

二是,原先意图选择所缩减的8种学科组合的学生,将会被分散至另外的12种学科组合中。这会增加12种组合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会导致高校不同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的再排序。原有高校报考和专业选择信息,将会失去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新模式下的第一届考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高考改革后的信息不充分问题,高校和专业报考选择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高考新模式改革意图利好高校和社会,但是无形中也增加第一届考生的选择风险。

5. 选择多好还是选择少好?

从理论上看,可提供的选择越多,越可以满则大多数人不同的偏好。而选择越少,则会让一部分人没法选择自己最心仪的结果。具体来说,在“3+3”模式下能够选择“物理+历史+其他”的4种学科组合,或不带“物理+历史”的组合。但在“3+1+2”模式下,想选“物理+历史”的人却不能得到满足。

但是,“3+1+2”模式也正正是因为选择组合一下子缩减了40%,大大减少了学生、家长的选择负担,也减轻了学校设立课程的压力,不失为一大福音。在给出新模式调整介绍时就有提及,“组合少了,学生选择方案就少了,选择的焦虑也就少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好事”。

(作者:连洪泉为华南师大经管学院副教授,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访问学者,有删改)

6. 箭在弦上,不得不改

新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改革的脚步却不会停止,甚至会加快!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11月6日上午,“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网友提问中表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等关键环节改革,你放心,只会越改越好,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这些其实都表明了,2020年各省市均再无理由推迟新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已是必行之举。因此,面临新高考改革的同学们不需要着急,尚未启动或尚未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相信很快就会公布,尤其是广东、福建这些已经宣布启动的省市!

7. 试点省份存在哪些问题和误区?

先看一下首批试点省份的真实案例。

2018年是浙江省新高考第二年,然而这两年的高考录取中出现了一些很诡异的现象。

2017年四川大学本部在浙江的一段投档线为629分,而竟然有同学以637分报考并录取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后者仅是前者的一个独立学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本。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也有类似事件。其一段投档线竟然也出现了646分的惊人高分,比同济大学本部仅仅低了2分;这个分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比肩,直接甩开绝大部分重点院校一大截。

类似逆袭的独立学院,不完全统计,不低于9所;可想而知,这其中不知道隐藏了多少悔恨和眼泪。

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说现在这些名校的独立院校发展的如此之壮大了?已经可以和本部平起平坐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造成被动局面和惨痛教训的根本原因是:那些高分报三本的同学和家长,没有真正搞懂新高考改革的新规则。

在浙江试点的新高考本科录取中,学校之间不再分一本二本还是三本,所有的本科院校在一起招生。

志愿填报时,根据考生的分数分为高、中、低三段,高段分数先报,然后依次进行;同时,录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学校,而是变为了专业。

也就是说,上边这些高分的考生由于分数处于第一段,所以可以在第一批中报志愿,所有的学校任君选择。

选择时是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的来,也就是“**专业-**大学”的形式,而不再是“**学校-**专业”了,由于学校不分层次了,所以在志愿清单中好大学和一般的大学是放在一起的,都是“平起平坐”(平行)的关系。

若在以前,可能也会有人把独立学院和本部搞混,但是在报考专业时是分批次,在一本填报时你根本报不了独立学院,可是到了新高考,所有本科学校“一锅炖”,新高考中已经没了批次的防火墙了。

因此,对于高中生、家长乃至初高中学校及老师而言,一定真正要了解新高考“新”在哪儿,到底“改”了什么,该如何应对,不然,带来的也可能是坑。

8. 高考改革后有哪些考试与要求?

很多人都直观地判定,新高考也是高考,无论怎么“改”,其核心还是考试。总体而言,这个判断没错,但同为考试,现在的规则却有了改变!

合格性考试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要学的科目变化不大,一共是13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包括美术和音乐)、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学生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科目

学生在学完所有13门课程之后,要参加一个叫“合格性考试”的测试,可以理解为之前的会考。合格了就证明满足了高中毕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了。

TIPS

如果说高中期间没有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也可以在离校2年之内,再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合格,其他各方面条件也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补发毕业证的。

合格性考试的分数并不呈现具体成绩,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现。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课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语文、数学和外语都是100分为满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如果参加统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合格性考试合格,这样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试。

为了不影响高考,占用学生过多精力,合格性考试采用随教、随考、随清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完之后,会尽快安排考试。

除了以上以“考试”形式结课的科目之外,体育与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学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艺术类(包括音乐与美术),放在高三第一学期末,方式也是考察。具体的时间安排,请参考届时的政策发布。

考试新形式:等级性考试

以浙江为例,除了合格性考试之外,还有一种叫“等级性考试”。

它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中,根据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由选取3门作为自己的科目参加考试。(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学科,所以是“7选3”,不排除在今后有些省份将采用浙江的模式。)

这种考试有什么用呢?作用太大了!

因为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除了统一考试中全部考生都必须参加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要加上等级性考试的成绩。

用图表示为: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新高考与原有高考的本质差异了。

新旧高考的对比与变化

第一,考试科目组成变化

之前高中是要文理分科的,学生只有两种固定的搭配可以选择,要么理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要么文科学习政治、历史、地理。

高考旧套餐:文理两种选择

而如今不再分文理了,语数外之外,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或7门)课中自由选择3门。(3+3)

或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从物理、历史中任选一门作为选考科目,从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3+1+2)

此时,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选。

新高考自助餐:更自由丰富的选择

除了科目的变革外,部分统一性考试科目中(即通常讲的主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为现在没有了文理,所以数学科目不再分开命题,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

外语不再是一次性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外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绩。(请注意甄别两次机会是指听力两次,还是指笔试两次。从目前来看,大多省份都是听力两次机会,而笔试只有最终的一次。)

虽然高考的主科并没有变化,还是语文、数学和外语,但是由于考试科目的变革,造成三门主科的考试趋势有一定的变化。

第二,语文、数学、外语命题趋势变化

▼语文: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高考中,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阅读的能力、阅读量将会提高,阅读材料的涉及面扩大,阅读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将更为复杂。

此外,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创作多种体裁形式文学作品的能力,将成为考核的方向。而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的考查,也会逐步走进语文的命题中。

▼数学: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现在,数学将会着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能会将数学与文化交融起来,例如将史料与考题结合,考查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数学思想的发掘,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中,要找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有限与无限、或然与必然。

此外,数学将会重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动、数学建模活动,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外语:

在新高考的改革中,可以看出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将会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100分了)。

所以,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卷面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不断加强的,同时写作与翻译也会增大比例。

第三,等级性考试时间更灵活

了解完了新高考的科目之后,让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等级性考试。

考试时间上,新高考是放在高三的第二学期,统一组织,每个考生只有一次机会。(具体安排,各省稍有差别,各省都会有具体政策。)

9. 赋分新规则与新机制

等级考试赋分新规则

高考改革后,与之前大不相同的是,等级性考试成绩将不再是简单的卷面分数了。此时,将会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

浙江省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2017年)

在A~E五个等级之内,又细分了21个等级,每个等级所包含的人数比例范围略有不同,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的形态。这种等级赋分制度是比较符合统计学规律的,所以对所有考生是公平的。

21个等级所包括的人数比例分布图

标准的正态分布

因此,等级性科目的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是:

① 考生参加考试,获得卷面成绩;

② 根据卷面成绩,得出在全省内这一学科的排名;

③ 由赋分规则找出赋分;

④ 等级赋分后的分数,作为最终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再举个例子:

还是小明,化学试卷分数为90分,全省化学排名为10%,根据赋分规则10%的排名赋分为91分,所以91分是最后计入高考的成绩。

当然,赋分后的成绩可能与原始卷面成绩不一致,有可能高于卷面,也有可能低于卷面,取决于成绩的排名等级。(如果小明的90分位列全省11%,那只能赋分88分)

所以,即使分数变少了,由于是全省所有考生均参与排名和赋分,却是相对公平的。

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比较特殊,也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经历三年一届高中学生一次完整的试点后,浙江省加入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物理是第一个加入此保障机制的科目(之所以选择物理,是因为物理是理学、工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事关国家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

何为“保障机制”?再举例说明:

小明同学再次登场,假如其物理学科的全省排名为550位,而当年物理选考人数为5万人。

若是按照实际人数5万来看,他位于第二等级,分数为97分;但现在加入了物理保障机制之后,等级赋分的基数调整为6.5万人,他就变为了第一等级,分数将会赋分为100分。

所以,所谓保障机制,是指当某一个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全省选择人数少于一定数量时,将会以最低保障数量为等级赋分的基数。

这一最低保障数量,是根据理科、工科学位专业在省内最近5年录取的此科目的平均人数来定的;应当说,保障机制即时一种国家整体调控的政策导向,也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制度。

10. 新高考改革后的录取方式

录取新方式

新高考改革后,在录取方式上也有新的改变。高考录取将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与以往很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只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加入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很多同学以为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一个辅助参考的因素,所以就放松了“警惕”。但实际上,它还是值得去注意的。

像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业水平”,目前浙江就做了规定,高校可以定自己的录取要求,如低于C就不予录取。因此,新高考改革以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会越来越规范,从而会打破只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局面。

科目选择新要求

在新高考以前,是文理分科制,志愿填报是文理分开、各自为营的。

而现在,不再分文理科,转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所以在志愿填报时,高校的专业,会根据本校特色对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和限制。

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科目限制差异

在这里,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专业(类),不同的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有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以目前公布的数据统计看,同为临床医学专业,上海交大要求的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南开大学要求为化学、生物,南京大学则要求物理、化学、生物。

因此,如果考生想要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如果没有选考物理、化学,而是选择了生物和其他两门,就不能报考上海交大。

所以,在学业规划中,准备选择某个专业之前,一定要在自身意向的基础上,了解各个高校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临床医学专业,在不同学校的科目限制情况

志愿填报新变化

传统的志愿填报,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我们可以选择若干个学校,然后在每个学校中选取若干个专业,所以,重心是放在学校。(如下图)

传统的志愿填报模式

然而,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志愿的填报单位将会改学校为专业,以专业优先。

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模式

目前的试点省份,浙江和上海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浙江省的做法,是具体到专业,浙江考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海市的做法是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组的方式进行,每一个专业组中,涵盖了若干种相似度比较大或者选考科目相近的专业。上海考生可以填报24个专业组,其中每个组可以报考4个专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北京等省份的具体政策还有待出台。我们预测,大多可能是采用类似上海的专业组的模式。

新填报方式的影响

录取批次新变化

其实,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高职院校是国家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确实适合高职院校,应该去主动了解,不能为了面子而上本科。

毕竟,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加分新规定

高考加分,曾经是很多家长奔波的目标。目前,全国通用加分项目只剩了5种,而且条件非常严格,具体如下:

① 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对于北京市来说,则是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

② 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③ 烈士子女;

④ 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⑤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改革的本质是做好学业规划

一般来说,看似高深的学业规划,流程如下:

做好学业规划,需要知道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首先,是关于自己,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人格),以及自己将来想要报考的理想大学和职业。

其次,是关于外界,首先就要了解新的高考政策,只有在政策的引领下,才能有针对性的准备。然后,要了解自己理想的大学、专业的情况,以及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的信息(包括职业的内涵、未来的发展前景)。

此外,社会的需求情况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比如近两年逐渐热起来的人工智能方向,就是在社会巨大需求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

总体而言,一个相对科学严谨的学业规划,至少应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

应当说,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与本质,都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作为首批试点的浙江,其教育厅负责人对此曾总结:“通过选择,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对青年学生来说,学会选择、善于选择,不仅是应对高考所需,更是成长必须面对的‘考题’”。

新高考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家长,让自己从能选择,到有能力地“会选择”,是应该、也必须做到的。

最后,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够结合自己兴趣,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学科和学业方向,取得好成绩,并前程似锦!

上一篇: 改革发力,让“艺考”回归本位

下一篇: 解码教育体制改革:丈量教育,标尺如何定?